在传统媒体时代,一些大型知名企业对于舆论危机的防范往往甚为轻视—在新闻保护政策之下,这些巨无霸企业被传统媒体点名批评的概率并不大。但随着网络社会的全面到来,他们才发现,一个危机重重的时代已经到来—任何一个网民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媒体向他们发起挑战。
公众通过网络表达观点、抒发情绪,充当着自媒体的角色,各类社会媒体遂成为企业获取民意的重要渠道。
2008年,借北京奥运之东风,扬即时通信工具QQ之帆,“在线火炬传递”点燃可口可乐奥运年的IM品牌2.0营销;2009年,“粉领佳人”缤纷上演兰蔻情结,用开心网连接兰蔻品牌与SNS分享营销;2010年,“让子弹飞”在各大即时发布平台,打造三人成虎的微博营销;2011年情人节,希腊巧克力品牌Lacta更成功借道
Facebook,酝酿一场虚拟甜蜜,更不要提如今火热的杜蕾斯、小米等。品牌大佬们正齐齐借力社会媒体。
然而,社会媒体是一把双刃剑,一方面为各路豪杰打通企业推广的绿色快车道,却也能成为信誉溃坝的洪流狂澜,引发品牌网络营销的灾难性危机。
从深陷“泼墨门”与“诈捐门”的某知名明星,到我的成功可以复制“也能伪造”的某知名职业经理人,网络引发的个人信誉危机也屡见不鲜。负面消息经由各类即时通信平台曝光,企业舆论危机一触即发。
在社会媒体时代,舆论危机的影响远远超越传统媒体时代,具体表现在如下两方面:
1、
即时性。社会媒体时代的传播是“秒速度”—只要负面消息一出现,就会快速流向各处。所以,在危机爆发时,企业需要立即反应,千万“不要让别人替你说话”。一旦出现信息真快,流言蜚语便会迅速堵塞各大信息渠道,掌握发言权,及时反馈是网络危机公关之关键。
2、
纵深性。在社媒时代,危机传播的纵深性为明显,上述某经理人“造假门”爆发之后,众网友便在微博上不断深挖“盖楼”,将其生平经历进行彻底大翻底,使事件远超出对其学历本身的质疑,而变成公众对一代“快男CEO”人格品行的否定。
对此,企业不得不慎思,面对舆论危机,是急流勇退,还是迎难而上?或许,如下“三度”能为企业梳理应对之道。
其一,深度—倾听与追踪
企业作为社会有机体,闭门造车将成为危机加剧的催化剂。霸王洗发水在致癌危机爆发之后,时间在新浪开通微博,及时发布更新信息,某种程度上化解了危机的持续深化。
其二,广度—重视口碑管理
硬软融合的网络时代,比尔盖茨的个人形象对微软帝国产生的“后花园”效应,是树立CEO良好形象的好诠释,是防范企业危机的好屏障。对于顾客的不良投诉,切忌“鸵鸟政策”,务必及时回馈与反应。重视客户投诉及口碑管理,利用便捷的网络环境集结、扩散、激发公众对企业或品牌的美誉传播,将成为透明化时代企业扭转危机的制胜武器。
其三,高度—建立网络舆情反应机制与团队
企业必须建立
网络舆情监测系统,及时掌控网络舆情,并对敏感或负面舆论进行深度追踪,才能击破网络危机的致命潜伏。
如西方谚语所说,危机就如死亡和税收,对社会和组织来说都是不可避免的。企业只有开诚布公,才有机会成功突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