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阿里巴巴为首的电商行业发展如火如荼。传统企业大多数依托大型电子商务平台,展开电商业务。自建行业性平台和企业级平台鲜有成功案例,更多的是失败经验。这样的背景下,综合平台、特殊模式平台、行业性平台、企业级平台是否还有机会?没有明确答案,专家站出来说话,大部分行业内人士都会抱着怀疑的心态,一切唯有靠结果说话。但这不能阻止行业内人士的考虑,尝试和实践。笔者认为,几个大型平台垄断整个电商市场的情况,未来肯定会被颠覆。差异化、个性化,细分领域还存在大量的机会。从理性的角度出发,
电子商务主要从购买方式上电子化,带来了购物的便捷,但是依然存在很多缺陷和问题。不同行业、不同产品,无论是商品展示方式、促销方式、购买方式、支付方式、售后服务等都有不同的需求,要达到用户体验的完善,几个统一的平台显然是无法满足的。这就给新的模式留出了空间。本文从上述几个方式出发,来分析电商模式的变型组合。
,
展示方式。目前普遍的做法,就是现实商品的基本的文字和图片信息描述。视频、Flash、360全景照片等很少见。也有“科幻”型文章介绍,某些公司在设计研发感知型终端,模拟现实触摸感受。新的展示方式更多地依赖技术的进步,这些新的发明会带来新的商品展示方式,从而为创建新的平台带来机会。
第二,
购买方式。现如今常见的购买方式,包括但不限于直接购买、团购、周期性购买、抢购、秒杀、限时抢购、订购等。为什么会需要那么多购买方式?这里面综合考虑消费者需求,商家利益的不同情况。举个例子,为了清库存,需要采用降价促销方式;为了让消费者参与度高涨,策划“低价秒杀”方式,就是一种非常好的创意。
第三,
促销方式。促销是符合人性的销售方式。例如双十一大促销,无论从交易金额、消费者参与度、人均消费额等对社会影响力都非常大。好的促销方式本身就是很好的营销方式。但并不是所有的商品都适合大促,例如奢侈品,就是以不降价、不打折、限量供应等策略,饥饿式营销方式。不同商品采用不同的促销方式会取得不同的结果。
第四,
支付方式。包括但不限于第三方在线支付、货到付款、代付等。这主要是根据消费者支付习惯、商品特性以及商品单价有关。例如大宗商品,单价高,客户在验货前很不放心的情况下,货到付款方式必须提供,否则严重影响购买率。
上述谈到的电商考虑的几个方面,再结合企业、商品、消费者的特殊情况,做一些排列组合,就能衍生出很多个性化模式。例如以批量处理尾货为代表的唯品会,以日常快消品为主导的一号店等。
当然除了考虑电商模式以外,还要考虑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,如果这两个方面走不通,那么电商业务模式也是空中楼阁,无法落地。